“上坡比快、下坡比慢”
----騎行,是一種生活態度
文/ 謝云 圖/謝云
重慶不適合騎單車的理由很多,隨便就能列出很多條來。比如坡度太大、隧道太多、沒有專用非機動車道、夏天太熱等等。但是在重慶就有這么一大幫人,每天騎著單車穿行在重慶的高樓大廈、坡坡坎坎之間,而我只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一員。

(我的愛車在一次越野之后)
常常有朋友提到很想進行運動和鍛煉,就是堅持不下去。這里面的理由其實很簡單,你把運動鍛煉當成了負擔,沒有用心去體會里面的樂趣和價值。就拿騎單車來講,這項運動帶給我的快樂體驗已使讓它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騎單車之前,我的活動范圍是很小,基本上就在江北這一圈轉來轉去。到南坪、渝中區、陳家坪這樣的地方居然會迷路,是單車擴大了我的生活半徑。有了單車,在下班之后花上一兩個小時我就可以到磁器口嘗嘗涼糕、到江北嘴欣賞朝天門的夜景、還可以爬一爬照母山,去呼吸那里的新鮮空氣。
(磁器口的紅糖涼糕)

(與洪崖洞離江相望)
在重慶車友這個圈子里,車友年齡跨度很大,我所認識的車友當中有44年的老前輩,也有12歲的小朋友。車友的職業類型也很豐富:醫生、律師、廚師、IT公司高管、酒店管理、教師、警察……,也有各種各樣的創業者。717c論壇有一個欄目叫“717訪談”,我有幸參加了第一期節目的訪談過程,與一位叫門牙的車友有過近距離的接觸。“門牙是個年輕的創業者,2004年開始創業,他的創業項目最初不被家人認可,甚至被人說成是變態。幾經波折,曾一度中斷一年,如今發展成西南地區最大的集孵化、飼養、銷售于一體的爬蟲店。”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

(門牙和他的爬蟲們)
騎行活動可以自由組織,規模有大有小,最近比較流行“私奔”,呵呵。車友們因為都有著共同的愛好,在騎行之余大家都能非常愉快的交流騎行故事和生活經歷,這樣的交流讓騎行不再變得單調,還充滿了人文氣息。

(從三溪口吃魚回來,我們在嘉悅大橋合影)

(從鹿山村騎行回來,自己DIY了一件T恤)
車友里牛人很多,有的車友可以18小時從重慶騎到成都。我從來沒想到自己能一天騎行上百公里,但這個不可能卻在不經意間就實現了。大家可先看看今年3月12日那天騎行的數字記錄:9點00從海關出發,20點30返回,騎行里程135公里,實際騎行時間8小時12分47秒,平時時速16.59公里,最高時速53.76公里。在此之前,我的最高紀錄是單次80公里。這次騎行活動是車隊核心大佬之一的鷹哥組織,所發帖子是這樣描述的:“但全程路面優良,風景宜人,非常適合春游,一路李花,桃花,油菜花不斷!……全程80公里左右,極度休閑春游線路”,沖著“極度悠閑”四個字,我去了。到了才知道,這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啊?;旧鲜窃谏掀?,亦其是那26公里連續長上坡,坡度大不算,還極其的爛。
(就是這條路,號稱堪比環法賽道)
人的潛力無限,在那種情況下什么多余的都別想。心里面只有一個心思,征服這條該死的“堪比環法”的山路,盡快到達本次騎行的目的地:石嶺山寨,然后就可以享受一下來之不易的下坡了。在重慶車友圈子里有兩句名言,第一句是“上坡比快,下坡比慢”。騎上坡很辛苦,但也是最考驗人的時候,如果在上坡階段沒辦法騎在別人前面,那后面的路要取得領先是比較難的。這就跟打好基礎再圖發展的道理是一樣的,有點厚積薄發的意思。下坡是大家都喜歡的,毫不費力就能達到50公里以上的時速,那種高速飛馳的感覺實在是很爽。但下坡總是充滿風險的,彎道、小石子、行人、迎面而來的車輛都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在面對高速前進的誘惑時,淡定的心理、穩健的節奏卻能讓我們更加安全的達到目的地。另外一句名言是“信鷹哥,全下坡”,他組織的活動難度一般都比較大,但他在召集帖里都會講如何如何輕松,“一般都是下坡”。在騎行過程中遇到那些坡坡坎坎都會大吼這句口號,給自己加油鼓勁。就是在這個信念的支持下很多車友創造了看上去不可思議的騎行紀錄,這里面也包括我。“信鷹哥,全下坡”實際上是一種樂觀主義的體現,只要你肯付出汗水和智慧,前方的路肯定會越走越順。
最后,我要感謝羅虹,我的第一部單車是他友情贈送;我要感謝秦明,是他幫我張羅中聯車隊騎行服一事;我還要感謝劉興洪,是他大方的把一件中聯車隊騎行服送給了我,讓我有機會把中聯公司的一段歷史穿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