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不止于勝負
——寫在成都中聯籃球隊三周年
文/李駒
我打籃球沒有特別的緣由,就是喜歡。
它能陪伴籃圈下獨自揮汗的孤單,也能承載球場上追逐奔跑的喧嘩。無論你具備力量、速度還是精準的投籃,甚至僅僅練就了屢試不爽的一招半式,只需要拿出你擁有的,便能樂在其中。

在成都中聯公司,有很多跟我一樣樂在其中的人。2011年秋天,新進員工大都住在天府軟件園的公司宿舍里。那些散落在園區小道上的淡黃色銀杏葉,那些往返于公司、宿舍、食堂和籃球場的年輕面孔,都給人置身校園的錯覺。
對于之后籃球隊的很多成員來說,那時我們是同事、室友,也是球伴。下班后的傍晚,周末的清晨,我們時常在球場上一起度過?;@球是自由的運動,有規則卻沒有約束。若不是正式比賽,一般是少有人打全場籃球的,我們平時都是半場三對三,或者四對四,從沒想過要去組成一只球隊。
一直到2012年夏天。
天府軟件園每年夏天都會舉辦一屆籃球杯賽,每天下班后進行。2012年那屆有40多家公司報名參加。參賽隊伍被分成8組,先在小組里循環比賽,每組戰績最好的兩只球隊可以出線,進入淘汰賽,最終排出名次。
大家很踴躍地報名了:李霽嘉、呂鵬飛、胡天勇、黃學勇、庹淞、童仕春、唐友、其馬多吉、林芝波……組建球隊順理成章卻也很倉促,沒有怎么訓練就開始了征程。
小組賽前兩場贏的有驚無險。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場比賽對陣“中冶賽迪”。那場比賽最后一分鐘,我們只領先對手1分。在對手瘋狂的防守下,胡天勇把球撥到了沒人看管的我手里,抬手,兩分。比賽結束的哨響聲中,我似乎第一次感覺到比賽的魅力。
但兩連勝的喜悅沒有持續幾天,就被去年的季軍“騰訊”潑了涼水。那是一場讓人感到絕望的比賽,對手良好的個人能力和團隊配合,特別是整齊的輪換陣容,在攻防兩端都讓我們喘不過氣來。像五根手指在和一雙拳頭對抗,我們毫無招架之力,任由對手搶斷,快攻,搓長捏扁。
16:35,大敗。
賽后每個人多少都有些沮喪,我剃了個平頭,讓自己在球場上看起來不要那么斯文。輸球的原因,不外乎整體配合欠缺,個人能力不足,球隊缺兵少將。短時間內別的不能改變,只能先從人員上想辦法。恰好公司那段時間正在做新員工培訓,對陣下一個對手“云暉軟件”的當天,我們臨時吸納了幾個培訓生。
那似乎是我們唯一一次場下隊員超過4人的比賽。輪番上場,幾乎人人都有得分,把上一場慘敗的那口氣狠狠發泄在了眼前對手的身上。
44:21,大勝。
雖然小組賽最終沒有出線,但我一直認為那是我們打的最好的一年,印象里小組賽輸掉的對手騰訊和疊拓,最后是第二和第三名。
工作始終是最重要的。大部分隊員的工作性質決定了球隊很難保持整齊的陣容。我搬離了公司宿舍,童仕春留在了瀘州辦事處,黃學勇去了攀枝花實施項目,呂鵬飛去了內江實施,李霽嘉作為銷售時常出差,還有幾個同事離開了公司。
三年后的今天,這只球隊已經難以再組織一場比賽。
所以盡管今年的軟件園籃球賽戰火重燃,我卻沒什么熱情。開始報名的時候,我不斷的表達我的看法:我們甚至不能組夠上場打球的5個人,小組也不可能出線,今年干脆別報名了。
然而,李霽嘉作為隊長積極張羅著隊員名單。出差在外的黃學勇和呂鵬飛也一直在慫恿大家報名,雖然他們也知道,今年的比賽他們幾乎不可能參加。最后參賽隊員名單和我預想的一樣,除了我、李霽嘉、胡天勇外,即使加上在重慶公司派駐成都的內援,也只能讓我們比賽時能有五六個人到場。
沒有必勝的信念,沒有輪換的隊友,甚至沒有比賽的熱情……就這樣再次出發。

第一場對陣“新蛋”,我們只有6個人到場。
面對多出我們兩倍人數的對手,我們拼了三節時間,比分緊咬著。從第四節開始,體力透支的我們,面對充分休息后上場的對方主力,只能疲于招架。李霽嘉第四節剛開始就5分離場,失去了一個得分點的我們依靠死守,也只能保持著5分的分差不被繼續拉大。
就這樣一直堅持到比賽最后2分鐘,我兩記中投把分差縮小到只差一分。然而隨著我第三次中投不中,只能在比賽只剩下最后5秒時被迫犯規。對手沒有輕易給我們機會,隨后兩罰全中。而我迎著防守投丟了三分球,錯失了扳平的希望。
惜敗,很努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接下來的兩場比賽如同夢魘。
我們像丟了魂的老嫗,陪著對手往返來回。盡管都是到了第四節,膠著的比分才被對手拉開。但是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種侮辱——就像獵物被最終吃掉前遭到的逗弄和戲耍一樣。第三場比賽結束后,我坐在球場邊的地上,目送對手的遠去,三五成群的身影,色彩一致的球衣,就像看著我們球隊的過往。
籃球是競技體育,除了攻與守的藝術,還有勝與敗的殘酷。吃夠了敗仗,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
.jpg)
第四場比賽,我如今甚至記不起對手的名字。
又一次站在已經那塊輸了一整個夏天的球場上,我雙腳都不自覺地發抖。游離,空白,喘氣,沒有目的地往返奔跑,是我對自己那場比賽的全部記憶。
但是隊友似乎并沒有放棄。羅春生不知疲倦地奔跑,胡天勇每球必爭的起跳,還有李霽嘉一次接一次地得分,和對手地爭吵,和裁判地爭執——他用憤怒表達著他的不服。
結果仍然是失敗,這只球隊的每一個人都想贏,但如今贏一場球就是這么艱難。
.jpg)
轉眼8月底了。早已沒有小組出線機會的我們,迎來了今年最后一場比賽,對手是“敦豪貨運”。
比賽那天,我們還是一如既往的缺兵少將,加上專程趕來的康林華和庹淞,只湊齊了六個人。出發去球場前,我們用自嘲的口吻相互鼓勵著:今年我們還是得贏一場啊。
站在球場上,場面就如同整個夏天的縮影:穿著成都中聯隊服的五六個人站在球場這頭,而另一頭站著十多個氣勢如虹的對手。比賽開始前,我對隊友們說,今天要把氣勢打出來。其實這么說的時候,我望著正在熱身的對手,心里沒有底。
但我們確實打出了氣勢,第一節的頑強防守和快節奏的進攻,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雙方都沒怎么得分。從第二節開始,我們便穩穩的保持著比分上的領先,依靠強硬的防守和快攻,撕開了對手的防線,在對手拼命反撲的時候,不斷的傳球和遠距離投籃保持著優勢。
隨著比賽的進行,場下的觀眾也開始為我們加油,處于劣勢卻打出了優勢,誰都愛看這個。
我們展現著久違的專注和拼勁,雖然保持著大比分領先,卻像忘記時間一樣的全力進攻和防守,就在一次搶斷后的快攻中,比賽結束了。
比賽結束后,除了高興,還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們忘了合影,忘了去注意最后比分到底是多少,離別的時候還傻傻地相互握手。離場時裁判跟我說,沒想到我們打這么多人還贏了,他今年吹了我們很多場比賽,覺得如果多些隊友,我們能小組出線的。
我也這么認為,不過這似乎不太重要了。
后記
2011年5月,是我進入中聯的第一個夏天。培訓期間趕上了公司年會。我穿著一件騷包的紫金色湖人球衣,在趣味運動會上,留下了在中聯的第一張照片。那件球衣其實我幾乎是不穿的,因為背后的17號是中鋒拜納姆的號碼。我不是中鋒,送我球衣的表姐不太懂籃球。
三年后的今天,我打球時總會穿著藍色的成都中聯隊服。湖人隊17號的主人也不再是拜納姆,而是林書豪。
比起奪冠之后斗志全無,到現在無隊問津的拜納姆,我更喜歡林書豪的故事——即使他不是最強的球員,也沒有總冠軍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