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基本法》感和悟
文/ 張文韜(重點人才班二期班 I 組學員)
在華為沒有倒下去之前,任何人怎么說《華為基本法》的好都不為過;在華為倒下去之后,怎么去深挖《華為基本法》的局限性,都會有說的過去的提法。
之前,知道《華為基本法》這個名字,了解他的名氣,卻一字一行都沒有讀過,突然有了這么一個閱讀任務,還需要整理出自己后面的想法,只能臨時磨槍的看了一些華為的書,尋了不少華為基本法的資料,里面自然也有很多解讀,后面又細細讀了《華為基本法》正文,但是對我們目前的閱歷和能力,中間有些點,并不能理解,甚至云里霧里。這讓我們很是為難。既然是這樣,為何不就圍繞自己能理解、能認識的點剖析下去,把自己閱讀中,對于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點,記下來,分享給大家。
我們小組在讀《華為基本法》時,希望自己不要太落入這樣俗套,至少不在華為還沒有倒的時候,努力從華為基本法中挖掘為什么華為會成功的基因。更希望把閱讀華為基本法,看成是視野的開拓,不能深刻的解讀,那就整理我們自己的感悟。
經營聚焦
“我們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華為基本法。
華為用這種蠻橫卻并不簡單的方式,劃定了自己成長的邊界,并在劃定的界限內,深耕細作。我們不去分析這對于華為的成功帶來了多大的助力,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做這個事情,而是這確實給我們很大的震撼,一個專注的公司,也可以在市場容量足夠的情況,成長成這樣的規模,取得這樣的成就。這帶來了特殊的樣板意義,專注的公司也可以變得強大。
中聯的”專注”
聯想到中聯公司,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醫療信息化行業中,中間偶有逾越也是迅速收回,可以看成是中聯的膽子小,也可以解讀成,中聯的創世者們在那樣充滿誘惑和浮躁的年代,保持了一份難得的專注和冷靜,H有一句話給了我很深的印象,“當別人都浮躁的時候,我們就務實一點,當大家都務實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浮躁一點”,這樣另類的想法,或許踏上了另類的“專注”道路,成為了外人眼中另類的有些奇怪的中聯。
多元化的誘惑
現在,放眼望去不搞多元化的公司,或許真的沒有幾家,其實我接觸過稍稍了解過的公司不多,但是就算是那僅僅的幾家,絕大多數都是做著多個行業的生意,確實有錢賺。所以說“目前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年代”,確實機會多,誘惑多。之前聽老胡就說過,公司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以財務型的公司,另一種是做事型的公司,中聯屬于后者。對于前者來說,只要有錢賺,做什么事情都一樣。但是對于做事型的中聯來說,什么事情都做的話,就會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中聯人用自己的價值觀抵制了多元化的誘惑。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不同的選擇。
專注于領域,專業的產品
“專注“是否就意味著僵化,在單一的產品上押上所有的賭注呢,華為用事實告訴我們,絕不是這樣,他的專注應該是領域的專注,只要能解決領域中的有價值的問題,產品線豐富一點未嘗不可,但是一定要專業。去年推出的移動醫生、護士站給了大家莫大的驚喜,體現出很高的專業水準。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吧。
文化是偉大企業的內在支撐
華為基本法,著眼于法字,但卻濃墨重彩的描繪了華為公司成立的目的,華為公司的價值觀,后續是一系列的價值分配方式,成長管理、組織管理的原則措施,無一不是圍繞著華為的核心訴求來設計的,從而形成了華為自己的行為方式,直至沉淀為文化。價值觀啊、文化啊都是軟性的東西,但是一旦它能讓一群人、一大批人、按照同樣方式去行動,給遵守者以鼓勵,給違反者以譴責。文化就能顯示出自己的能量,因為他能以無形但有效的方式將人們組織起來,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人和”的作用。
從員工可以看到企業,企業的偉大是員工們一起成就的,沒有文化的支撐,就像企業沒有靈魂一樣。
“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 毛澤東
毛澤東說出這句話時,或許想要總結的是教訓而不是經驗(開個玩笑)。一個全靠軍法和懲處才能領導起來的團隊,確實是一個可悲的團隊。因為人就會變成機器上的一個個零件,零件就只能做單一的事情,不會多做也不會少做。作為一個以員工作為最大資產的知識密集型的企業來說,缺乏文化,就缺乏從人文的層次激發主動思考,激發知識貢獻,很難讓員工從感到發自內心的愉悅。
“唯有泉頭活水來”
物質總是會枯竭的,只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從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礦山,大油田,這這種不斷挖掘知識價值的根本動力就是文化,是價值觀的導向。是它在為企業的不斷向前提供根本的動力。
利益和諧統一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不涉及到利益的文化,一定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人終究是一個被固定在物質軀殼之下的孤單無助的靈魂,我們需要物質的給養,同樣需要精神的愉悅。在華為基本法中,明確詳細的闡述了華為認可的價值,并且約定了華為的價值分配原則,后來的華為全員持股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華為的文化環境中,文化認可的自然能獲得更多的利益,物質上的鼓勵也會更讓文化深入人心,文化才有生命力。
成長管理的重要性
企業不是在成長,就是在衰退,對于順境中的企業來說,成長似乎是順理成長的事情,但是如何成長才是市場認可的方式呢,我們也說不清楚,但是從華為基本法中看出,華為對于成長管理的重視,大概是因為華為制定基本法的時候剛好處于快速的成長期。中聯目前的環境,應該是非常好的,中聯的擴張也是顯而易見,多個部門的人力資源的倍增計劃,從中可見一斑。但是擴張不等同于成長,成長應該是組織能力的有效提升。光擴張不成長,這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問題,那么應該是在有指導,有規劃之下的可控成長,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之前提到的,我們行業的競爭是交付能力的競爭,如果這一斷定是正確的話,我們的成長重點是否就在于交付的能力的提升,以及背后的組織能力提升?
癌癥不是死于病痛而是過度膨脹
癌細胞就是暴力成長的典范,它所帶來的致命性,簡單而直接,不斷的簡單復制自己,直到把整個肌體拖垮,拖死。華為在基本法中用比較大的篇幅來約定了華為組織成長的原則,“人力資本的增長目標優先于財務增長的目標”,這對于一家知識型的企業來說,應該是思路清晰的定義了企業的核心資產,我們更要去關心企業的核心資產如何增長,它增長了必然會帶來財務資產的增長。也就是讓最該增長的增長,并且去關注和幫助它的增長,盡量做到適應環境的合理增長。
人的成長是組織成長的關鍵所在
人是我們企業的核心資產,要是沒有這群人,中聯公司還會剩下什么?上百臺的電腦?所以我們中聯的成長的關鍵在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基層管理者的成長、核心人員的成長。難道這不正是我們管理提升班,搞了一起又一期的原因么?
因為客戶也在成長,競爭對手也在成長,要應對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實現企業的目標,實現自我的價值,全在于這種努力適應環境的成長和變化。我們這群要老不老,要年輕不年輕的同學們,是否意識到了我們正處在一輪我們可以參與的變革中,我們需要學習,需要成長,以便迎來變革的挑戰。
“機會牽引”,沒有機會,創造機會
看到基本法,才知道華為也是一家非??粗?ldquo;機會牽引”的公司,這點與中聯頗有相似,大概是華為比我們抓的更好,僥幸進入了一個市場容量巨大的行業。所以華為要成功得多。
中聯也說自己之前的一段時間的發展都是靠外界的需求在推著走,發展還可以,但是這種方式是否還能提供足夠的動力,這種成長的方式是否缺少規劃性,前瞻性,我們整體來說在行業中應該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這種跟隨他人、識別機會、抓住機會反擊的方式還能有效的走下去。各種是是而非的機會也應該非常多,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可以開始對企業的自我梳理,把現有的中聯文化的進行提煉、整合成體系,把不明確原則和觀點相對明確下來,產生中聯的“基本法”,以此作為企業進一步上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