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大醫二院:醫院“零距離”
發布時間:2009-11-26
 
2009年11月26日  來源:中國信息化  本刊記者|姜紅德
 
    上午十點,雖然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大醫二院)內科門診前排起了長隊,但事先預約了心血管內科專家診的牟新濤老人,等了不到十分鐘就看上病了。牟新濤老人的兒子牟正傲告訴記者:他們是在網上給老人預約的,要是不預約的話,來醫院看不上病不就白來了。
    在大醫二院,醫院通過網絡門診系統為患者提供200多位專家的預約掛號,每日專家預約掛號名額在4-5名,大部分名額還是保留給窗口掛號。
    看病檢查、交費取藥手續多、程序繁雜、3小時候診、3分鐘治療,一直是患者對醫院不滿意和議論的焦點,也是醫院整體工作流程的一個瓶頸?,F在大醫二院正在通過數字化醫院建設改變這樣的處境,從1999年開始,醫院在涉及醫療、管理、后勤、成本核算等方面引入了HIS、 LIS、PACS、PASS等醫療信息系統,全面推廣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在病人滿意度、醫療服務管理質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獲得了很大的提高,實現了醫患關系的零距離突破。
 
    領導支持信息化
    從1999年啟動以來,大醫二院的信息化建設就和領導的理解和支持分不開,整個信息化過程也經歷了職工從“不理解——理解——密切配合——主動反饋”的過程,實現了良性循環。
    大醫二院的信息化建設從一開始就被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醫院的“十一五”計劃當中,成為衡量工作完成的標準之一。在信息化建設上,院領導規劃了3步走的方針,信息化建設小組制訂了醫院信息化建設的規劃:第一階段,簡稱基本網絡,實現以收費為主的管理信息系統(HIS);第二步,實現以醫療信息為主的臨床信息系統,初步完成了LIS、PACS;第三步,全面建成以網絡化管理為基本模式的數字化醫院。
    為了保證規劃的最終實現,醫院成立了醫院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為醫院院長,成員包括各職能科室、各臨床醫技部門負責人,并將計算機室獨立為職能科室,由一位副院長專門分管負責。
    根據信息化發展規劃,院領導每年投入專項資金保證信息系統順利實施,期間克服了建設新門診樓,改造住院樓,購買大型醫療設備等造成的財務困難,在過去的數年中,先后投入約1000萬元進行信息化建設,“十一五”計劃中,醫院又總計投入了約1000萬元,將醫院建成高水平的數字化醫院。
目前,隨著大醫二院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大到醫院網絡管理,小到機房、科室電腦工作站管理,都已經形成高效的反饋機制。信息中心將信息及時反饋到信息化領導小組,討論后形成制度,保證落實。在科室內部,信息中心也擺脫粗放化管理的模式,制定崗位職責,設了系統管理員、數據庫管理員、軟件二次開發人員、網站管理員、局域網管理員,充分的調動人員積極性,在管理上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從以收費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
    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啟動數字化醫院建設后,處處以為患者服務為中心,這里的醫患關系實現了零距離,醫療服務實現了人性化。
看病檢查、交費取藥手續多、程序繁雜、3小時候診、3分鐘治療,一直是患者對醫院不滿意和議論的焦點,也是醫院整體工作流程的一個瓶頸。為解決這個問題,大醫二院新門診大樓除了追求外在的環境,更注重內在流程的建設。在這里,感觸最深的不是寬敞明亮的候診大廳,溫馨時尚的水吧、咖啡座、舒適方便的便利店,而是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擁有400個工作站的計算機網絡系統,覆蓋全院所有科室,醫療、護理、管理的工作站實現了全自動上傳下達:患者可在任一窗口掛號交費,醫生可在任一工作站完成診療任務,完全實現處方無紙化,數字化醫院建設已初具規模??梢砸姷?,醫院新門診樓每個樓層、每個科室都有自己的掛號、收費區,患者在掛號的同時,信息已經傳遞到被求診的醫生電腦里,候診大廳電腦顯示屏會提示患者到某診室會診,醫生對患者的診治過程也全部進入電腦,患者只需交納費用后,就可到取藥大廳取藥,整個過程患者手里只有一張紙。
    大醫二院新門診樓的正式運行,使“以收費為中心”的醫院信息系統走向“以病人為中心”的信息系統,極大地豐富了醫生的診斷資料,提升了醫療診治技術平臺,使醫院的服務模式和質量發生了飛躍性的變化。另外,數字化醫院的啟動,縮短了診病過程,實現了就診始點和終端的“零距離”,贏得了寶貴的拯救生命的時間。最終將實現醫患關系的零距離,使醫院的服務性質由“有病求醫”到終身醫療保健計劃和服務。
    在大醫二院新門診開診典禮上,一位與會領導說,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新門診樓有三個特點:現代化、人性化、個性化?,F代化的外觀、內部設計,體現了現代管理理念。人性化的布局,體現了一定的社會效益。住院部運作,門診操作;門診運作,急診操作;急診運作,優質操作,這種個性化的新的模式,新的運作特點,把“以人為本”的理念推到實處,服務于患者,滿足于患者,是遼寧省衛生事業的一個亮點。
 
病歷帶上數字簽名
    大醫二院現有的HIS應用模式是:醫生下達醫囑后,病人直接交費取藥,在此過程中,藥房根據醫囑進行預先備藥,待病人到達藥房時,藥品已備好,可以直接發藥,減少等待時間,病人對此非常滿意。
     但運行一段時期后,主管部門提出:藥房不見醫生簽名的處方就進行備藥、發藥,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院方本來考慮在醫生站處增加打印機打印處方并簽名,但這樣一來肯定一則增加成本,二則增加了病人的等待時間(藥房就非要等處方才能備藥了)。
    于是,院方提出能否使用電子簽名。獲得主管部門認可后,院方、遼寧省數字證書認證中心(LNCA)和中聯三方合作,成功應用了電子簽名系統,避免了修改現有應用模式。
    目前,根據院方的要求,醫生在發送醫囑時,可手工進行“簽名”;簽名的醫囑為醫生自己下達的、當前病人本次就診的新開醫囑;已簽名的醫囑不可進行修改、刪除操作,除非先“取消簽名”。由于程序已經作了相應修改,醫囑是否已經經過數字簽名,在圖標上可以表現出來,事后也可以對簽字內容進行驗證。
醫院為每個醫生制作了一個數字“鑰匙”,外觀類似U盤,其中固化了醫生的簽名信息,使用時只須插入USB接口,即可通過醫生站中增加的“簽名”功能進行簽名,不用時則帶走,既方便又安全。
    根據我國電子簽名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數字簽名的使用可以確保電子病歷本身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充分防止篡改病歷,為將來解決醫患糾紛提供有力的證據。
 
 
 
九九热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