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中聯協力打造渝中區“1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 | ||
發布時間:2011-03-08 | ||
“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一定要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圍繞具體業務進行打造,信息系統一定要讓基層人員操作滿意、讓管理者管理滿意、讓老百姓得到便捷和實惠的三滿意才是好的信息系統。”
——重慶市渝中區衛生局局長 劉平 渝中區轄區常住人口71萬,陸地面積23.71平方公里,是重慶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
區內醫療資源豐富,有三級醫院17家(其中三甲醫院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9家,在區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了標準化改造。
項目背景
2007年,渝中區成為全國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重點聯系城區和重慶市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區,渝中區提出在硬件設施上打造“1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的同時,確定了打造“數字衛生”,推進醫改實施的策略,著力加快衛生信息化建設,構建互聯互通、資源共享,運行規范、高效科學,具有全區統一數據庫和共享信息平臺、逐步一體化的衛生信息體系,助推衛生改革,服務百姓健康。
調研
項目從2008年初完成招標,2008年3月正式開始進入建設,渝中區衛生局抽調了大批業務專家和各單位系統管理員,與中聯公司以及監理公司對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了3個月的調研,最終形成了業務分析文檔并通過重慶市各級專家的評審。
建設
中聯公司的咨詢服務得到了各級專家的認可,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依托中聯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療衛生資源平臺開始構建以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社區衛生信息資源整合的區域衛生信息網絡平臺。
2008年11月,渝中區區域信息化建設項目一期工程通過驗收。驗收會上,區衛生局、科委、區政府、市衛生局領導一致認為項目效果“超乎想象”。
一期項目包括數據中心、數據交換與共享平臺、社區信息系統、醫院信息系統、社區綜合管理與后勤支持系統、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包管理系統、健康卡管理系統、社區衛生績效考核系統、衛生局綜合事務系統、人事管理系統、外部接口等子系統。截至2011年1月1日渝中區完成了40萬人的居民健康檔案進入系統。
解決方案概述
以“一網,一庫,一卡,兩大業務系統,三大支持平臺”為框架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
渝中區區域衛生信息系統是以政務網信息中心為中心,轄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預防保健機構、醫療機構分別通過2M光纖與信息中心相連的獨立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通過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將全區社區衛生服務系統、醫療服務信息系統、醫療保險系統、婦幼保健信息系統、疾病控制信息系統、衛生監督信息系統、醫學科教信息系統等子系統相聯結,建立統一的數據中心、交換平臺與輔助決策分析系統,實現衛生資源的統一管理,形成了區域衛生信息平臺。
渝中區區域衛生信息系統網絡體系框架由“一網,一庫,一卡,兩大業務系統,三大支持平臺”組成。
“一網”,即醫療衛生專網,把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家三甲醫院、區精神康復中心、區婦幼保健所、經招標后中標的5家藥品公司與區民政局連接成衛生專網。
“一庫”,即集中式數據庫,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站采用統一標準,統一結構,統一規范。
“一卡”,即居民健康卡,居民持卡既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進行基本醫療的診療,也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費公共衛生服務。
“兩大業務系統”即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核心的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系統,實現從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中重大衛生事件的動態更新。
“三大支持平臺”包括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綜合查詢與決策支持平臺、藥品監管平臺。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是按照衛生部2009年最新頒布的數據標準研制開發,為數據擴展與更大范圍的區域信息化做好準備;綜合查詢與決策支持平臺是根據日常工作需要而定制開發,實現社區衛生機構運行狀態的實時監管以及工作情況的績效評價;藥品監管平臺是根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藥品監管工作需要而定制開發,將全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藥房系統與藥品供貨公司連接起來,實現從藥品的計劃、采購、供貨、入庫、價格到臨床使用全過程集中管理、實時監控。 項目遇到的挑戰與風險
應用效果 渝中區一期項目的建設,達到了以下成效:
1) 為轄區40萬居民建立了數字的基本健康檔案;
渝中區衛生局建立了“渝中區醫療衛生數據中心”,為轄區內40萬人建立了數字化的基本健康檔案,收集了居民的個人基本情況、疾病史、慢病情況、家庭情況等多項涉及健康的信息,實現了全區居民醫療、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儲和利用,為區域內居民健康信息共享打下了基礎。
2) 轄區居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通過投入,渝中區按照衛生部基本標準,建立了覆蓋全區的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了以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2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為補充、依托信息化支撐的全覆蓋網絡,實現了“10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即居民步行10分鐘內就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3) 居民在轄區內任何一家社區就診享受同樣的收費標準和政府補貼;
通過建立渝中區公共衛生基礎網絡,用光纖將各醫療機構接入建立在區政府信息中心的渝中區醫療衛生數據中心,全區統一一個數據庫、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統一的編碼體系,保障了居民享受公平的醫療服務,也杜絕了社區亂收費的可能性。
4) 渝中區各社區的藥品采購實現了統一采購、統一配送、零差價銷售;
通過“渝中區藥品集中采購平臺”軟件的支撐,連接了轄區內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藥品管理系統,5家藥品企業通過登入藥品采購平臺,實現了藥品集中詢價采購、按需下定單、統一藥品價格、藥品統一配送、藥品銷售零差價銷售。2008年上系統后次均處方費用45.88元,比的2007年(未上系統)的88.02元降低了47.88%,直接讓利于民12.13萬元,使社區居民用上質優價廉的常用藥品,降低了社區居民基本醫療費用,規范了藥品使用,受到了轄區居民的歡迎。
5) 實現了對區屬醫療機構實時、全面的績效考核管理;
區政府拿出了大量的財政補貼投入到提高渝中區居民的健康水平上,即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了保證政府資金有效的投入,通過建立績效考核體系以及信息化支撐,主管部門可以準確、及時的掌握全區區屬醫療機構的運營狀況、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業務情況并考核其工作量、工作質量、滿意度情況,為實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提供支持。
6) 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和細度;
在渝中區醫療衛生數據中心建立的基礎之上,利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渝中區相關主管部門可以隨時對全區的區屬醫療衛生機構的門診運行狀況、醫生開處方情況、慢病防治狀況、精神病防治情況、藥品采購情況等涉及到醫療衛生的信息隨時進行掌握,并可依托各種查詢和分析進行及時的管理調節,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細度。
7) 為政府改革樹立了示范作用;
通過系統建設,滿足了六位一體社區衛生服務,滿足了社區的醫療衛生工作、慢性病管理、社區康復的管理工作、政府主管的藥品管理、績效管理的需要, 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重慶市乃至全國樹立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各級領導關懷 媒體報道
|
||